为深化水上类课程教学改革,推动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能力,体育学院体育系于6月17日召开水上类课程建设研讨会。本次会议聚焦水上运动项目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专业特色发展、设施资源开放及产教融合深化等关键议题。我院领导、专业负责人及水上类课程任课教师参加了研讨。
聚焦核心课程,深化教学创新改革
会议首先围绕休闲体育专业(含康体与抗衰老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游泳课程开展现状深入讨论。与会教师分享了各自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并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进行了剖析。大家一致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引入分层教学、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等多元化模式,着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应用能力。并对于休闲体育(康体与抗衰老方向),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将游泳教学与科学健身、健康促进、慢病干预等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开发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凝练专业特色,规划水上课程体系
针对休闲体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会议重点研讨了水上类特色课程的拓展方向与课程设置优化。与会人员提出,在巩固游泳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可依托学院优势及社会需求,深化水上救生、休闲潜水的课程建设,积极开发如冲浪、帆板、水球、水中健身(如水中康复训练、水中瑜伽)、桨板运动等特色课程模块。对于康体与抗衰老方向,可着重设计将水上运动应用于体质健康提升、抗衰老干预及特殊人群健康管理的特色课程内容,构建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水上类课程群,强化专业辨识度。
整合设施资源,服务师生需求
会议对学院泳池面向校内外开放的条件与路径进行了务实探讨。在保障日常教学训练秩序和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与会人员就开放时段管理、人员准入标准、安全保障措施及日常维护运营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细致梳理,初步拟定开放所需满足的管理规范与安全条件框架。该举措旨在优化泳池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教学、训练与活动需求,并在条件成熟时探索面向社会的服务功能。
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合作空间
会议探讨了与优质水上运动俱乐部、健身机构、水上乐园、康复中心及相关企业在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共享、项目研发、社会培训承接等方面深化合作的可能性。重点提出要积极对接社会需求,承接对外游泳技能培训(如青少年游泳培训、成人游泳课程)、救生员培训等业务,将专业教学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为师生提供实践平台,同时反哺专业建设与发展。
院领导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水上类课程是体育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现专业特色的重要窗口。本次研讨会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要求各专业负责人与任课教师认真梳理会议成果,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方案,积极拓展产教融合深度与广度。体育学院体育系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推动水上类课程的内涵建设与创新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排版|张莹娜
校对|李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