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主动应对行业变革与技术挑战带来的新就业场景,体育学院积极推进“产教通”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近期,我院教师李晓媛副教授利用暑期时间,奔赴多家相关企业开展调研、岗位实践、培训提升。此次赴企目的是探索体育学院武术与民传、康体与抗衰老方向专业建设发展方向,聚焦体医协同、武医助力以及运动康养赋能健康的新路径,深入探索目前广泛应用的非药物疗法结构自愈体系,完善专业课程建设、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育人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与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与组胚博士后、马来西亚和力大学健康学院院长
济南医疗康养研究院执行院长探讨结构自愈体系运动康养
济南医疗康养研究院副院长、自愈型结构康复学联合创始人
此次赴企业调研实践,是积极响应社会市场变化的体现。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将根据此次调研所了解到的市场新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课程支持 - 场景渗透 - 就业能力”的快速对接,从而灵活应对复杂、交叉、多变的就业场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非药物疗法日益受到关注,结构自愈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体医协同、武医融合以及运动康养作为推动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与非药物疗法结构自愈体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此背景下,只有深入企业实践,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实际需求,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专门人才。本次调研、岗位实践中,教师与企业的专业人士进行了深入交流,企业方详细介绍了在非药物疗法结构自愈体系方面的实践成果、技术应用以及市场需求。李晓媛副教授则围绕体医协同模式的构建、武医融合在结构自愈中的具体应用、运动康养如何有效赋能健康等问题展开探讨。通过实地考察企业的运营模式、项目开展情况以及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对新就业场景下所需的知识、方法及技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此次我院教师暑期赴企业调研实践,不仅为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将更进一步推动体育各专业建设战略聚焦、生态重构。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体育各专业育人从“标准化” 走向“个性化”,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体育学院将系统聚焦、聚力人才培养,确保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中勇立于不败之地,始终挺立在改革前沿。
供稿人|李晓媛
排版|张莹娜
校对|李红云